加强水土流失治理,筑牢黄河生态屏障,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更是榆林守护生态本底、保障民生福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
刚刚闭幕的市委五届九次全会,立足榆林“生态脆弱但区位关键”的市情,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土流失治理的实施意见》,锚定拦沙保土、减少入黄泥沙、筑牢黄土高原生态屏障的战略定位,科学规划了榆林水土流失治理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核心抓手是构建系统治理体系、实施重点工程。榆林黄河流域面积占陕西段1/3,粗泥沙集中来源区面积1.34万平方公里,占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71.3%。我们要紧紧围绕打造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引领区的总目标,按照科学划定的南部黄土丘陵、北部风沙草滩、西部河源梁涧、东部沿黄土石山“四大分区”,着力构建预防保护、综合治理、监督管理、创新示范、能力建设“五大体系”,重点实施“十大工程”。按照“点面结合、部门协作,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的思路,全面推广高西沟生态治理模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推动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打造一批示范工程,形成整沟、整村、整乡、整县一体化治理体系。
强化统筹协调、完善保障机制,是筑牢黄河生态屏障的重要支撑。全会强调凝聚各方合力,为此要以压实责任为前提,建立市、县、乡三级联动机制,将任务分解到部门、落实到岗位,形成“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格局;以政策支持为驱动,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探索淤地坝新增耕地占补平衡、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激发社会参与积极性;以要素保障为基础,优先保障水土保持项目的资金、土地、技术需求,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破解技术瓶颈;以宣传引导为助力,让“保护水土就是保护家园”理念深入人心,推动干部群众从“要我治理”向“我要治理”转变。
水土流失治理非一蹴而就,黄河生态屏障建设任重道远。全市上下要以市委五届九次全会精神为指引,拿出“滴水穿石”的韧劲和“攻坚克难”的决心,稳步推进治理工作,在守护绿水青山中培育发展优势,在筑牢生态屏障中增进民生福祉,走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贡献榆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