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  打印
佳县推进“三变”改革发展的赤牛坬实践
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21-09-17 16:51    浏览次数:次    作者:信息员 曹程堰     文号:第64期


赤牛坬是佳县城南30公里黄河近岸的一个小村庄,是塞上榆林最具陕北风情的明清古村落。那里有传统浓郁的民风民俗、原汁原味的窑洞风情、瓜果飘香的田园喜悦、与众不同的烟火气息。近年来,佳县赤牛坬村借助“三变”改革的政策东风,大作“旅游”文章,以建设“红枣名村,旅游新村,美丽乡村”的发展目标,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创新实干,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旅游产业发展蒸蒸日上,农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走出了一条独具赤牛坬特色的“三变”改革之路。

一、激活沉睡资源,实现资源变资产。赤牛坬村历史悠久,又是黄土高原原始村落的典范,为了能够利用改革促发展,赤牛坬村另辟蹊径,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进行有效的整合,把村内的“三老”当宝,实现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一是将全村老百姓将弃之不用“老物件”即各类传统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用品、家居摆设、手工艺品、传统农业农具等搜集整理,修复保护,聚集在一起在博物馆内进行布展,营造年代感,将人们拉回那个逝去的年代,目前馆内收藏有各类展品15万余件。二是利用村内村民弃之不用的荒废“老窑洞”进行统一改造,扩大规模,并建成了最具陕北特色的窑洞布达拉宫。全村共新建、改建和扩建窑洞400余孔,被用作农家乐、住宿以及民俗文化展馆,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有效的盘活了村内的闲置资源,为这个穷乡僻壤提供了改革的基础。三是充分利用村内闲散的劳动力即“老农民”,通过旅游产业链条上创建的工作岗位带动他们参与家乡旅游事业发展。在赤牛坬大型实景剧《高高山上一头牛》剧中的130余名演员全部来自村内农民,除此之外,村内环卫、后勤等岗位也能吸纳村内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据统计,赤牛坬先后发展休闲农家乐30余户,实现从业人数100余人,累计吸纳300多个村民为乡村演员,人均年收入1万元以上。“三变改革”让更多老百姓捧起“文化碗”,吃上“旅游饭”,原来无人问津的山沟沟,变成了富民强县的聚宝盆。

二、对接经营主体,实现农民变股东。随着赤牛坬旅游文化产业的不断壮大和游客的日益增长,为了确保产业的长效发展,村三委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村集体+公司+农户”的创新合作模式,将村内已经整合的旅游资源整体打包对外承包,由榆林市大美乡村旅游公司进行日常管理和经营。自2018年重新签订承包合同后,承包总金额高达270万元,年度分红人均每年不低于140元,为村集体经济创收达到了惊人的160万元。同时为了调动村内农户的积极性,公司吸纳了村内30户农户通过每户1.5万元的资金入股方式参与景区的承包,有效破解了村集体管理落后、群众自身能力不足及企业发展资源短缺难题,实现了村集体、企业和群众的共赢发展。

三、旅游带动产业,实现发展新格局。新型合作模式的注入,为赤牛坬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企业的高效管理和带动下,赤牛坬村的产业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传统产业得到了不断的衍生和延伸,实现资源互补和互利。比如农产品的深加工,枣糕、黄米馍馍、五谷画、小杂粮等已经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产品,周边村的红枣加工厂、养猪场、养牛场、养鸡场、酒厂、榨油厂等产业也焕然一新,在赤牛坬这块靓丽招牌的影响下销量与日俱增,2020年累计创收达200万元,带动群众就业200余人,实现了村内无闲人,人人有事做,基本达到一人一技、一家一业的良好效果。

据统计,2018年,赤牛坬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综合收入超过3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万元,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达1.8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近600万元。2020年自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上映以后,作为取景地之一的赤牛坬,吸引了更多游客慕名前来旅游打卡,累计接待游客达35万人次,综合收入3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00元。

路漫漫其修远兮,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赤牛坬村书记高根强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扬‘自加压力、负重奋进、苦干实干、争创一流’的赤牛坬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把赤牛坬建设成为一个集休闲农业、游览观光、体验互动、娱乐购物、教育培训为一体的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基地,为佳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