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  打印
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2022年度质量报告
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21-12-31 16:13    浏览次数:次    

1.学校情况

1.1学校概况

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即佳县第一职业中学(原佳县申家湾中学),始建于1956年,2005年12月通过省重验收,成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8年11月通过国重验收,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20年12月更名为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学校占地面积33330平方米,还在进一步扩建中。现有教职工105人,在册学生共85人。

1.2学生情况

2021年招生64人,实际报到新生35人。生源开始呈明显上升态势,学校办学的社会影响将逐步提升。

1.3教师队伍

2021年度,在编教师105人,有专任教师76人,其中基础课教师49人,专业课教师13人,均为本科学历;全体教工中高级职称教师有27人,中级职称有26人,其余为初级职称。校支部委员机构完整,共有党员31名,其中流动党员15名,在职党员13名,预备党员3人。

1.4设施设备

在黄维蕾校区有教师办公室和学生住宿两层,共38间,其中教师办公室21间,保安室1间,学生宿舍16间,实验楼有教室3间,机房1间(2020年新购计算机30台),教师办公室2间。

1.5培训情况

近年来学校培训人次达一千多人,分别有芝麻饼加工、电子商务、红枣加工、驾驶员培训等。

2.学生发展

2.1学生素质

学校以“学生成长、家长放心、社会满意”为宗旨,以“好品格、好身体、好形象、好习惯、好技能”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秉承“为了每一个人有更好的发展”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具有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较高的政治参与意识,学生总体素质有较大提升。

2.2学生在校体验

学校坚持全面育人,以思想教育为重点,以素质教育为根本,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严格制度管理,全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和安全教育等,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3资助情况

资助中心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顺利完成了2021年度学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本学期,学校恢复了学历制教育,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学校采用零费用入学政策,免费提供生活用品及校服。学生助学金保证全额发放到每位学生手中。

2.3.1组织实施情况

学校成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学校资助办负责具体实施。资助工作流程为申报、审查、复核、公示、办理资助卡、发放助学金。

2.3.2 2021年秋季学期我校的资助工作要点主要有:

加大建档立卡学生的摸底及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各项资助管理制度;做好各项资助的申请、审核、发放工作;继续加大组织宣传力度。

国家助学金评定工作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让学生能及时感受到党和政府对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

3.质量保障措施

3.1专业动态调整

3.1.1专业结构优化

2021年学校共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景区服务与管理专业、美术绘画专业、音乐专业、电子商务专业5个专业,目前开办的有计算机应用专业,后续加大招生与建设,将其他专业开办起来。紧密追踪区域经济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信息,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建设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

3.1.2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组织召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教学改革、校本教材开发等专题研讨会,2020年已修订完成了3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从2021年秋季入学新生班级开始执行。专业定位更加准确,人才培养目标更符合社会实际需求,基本保证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单招升学的要求。

3.2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始终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控机制,质量监控以日常教学运行过程监控为主,旨在规范教学过程管理,保障教学工作正常运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2.1教务处设专人检查每位教师上课、辅导、集体备课等情况,并将检查结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将平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教职工例会上通报并提出相关整改意见。

3.2.2健全完善评教评学制度,开展教师教学质量年度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绩效考核。

3.3教师培养培训

3.3.1加大教师培训工作力度。依托县教师进修学校,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培训,选派专业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3.3.2强化师德修养建设。学校围绕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等加强教师道德修养建设,建立和完善师德考核制度,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切实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激发广大教师热心教学、精心教学、专心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技能。

3.4规范管理情况

3.4.1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严格按照省市教育教学的要求,加强对教师集体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后辅导、考试等教学常规工作的管理。分层制定教学计划,统一制定教学进度,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和抽查教案备写、作业批改、工作手册的完成情况等,并及时公布检查结果,纳入教师综合考评。

3.4.2扎实做好教研教改工作

扎实开展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重点安排了教育理论的学习,教师专业培训讲座,传达教研教改信息和高考信息。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积极做好县市级课题申报、结题工作。本年度,市级课题结题2个,参与人员4人;县级课题结题4个;申报校本研修4人。

3.4.3安全工作常抓不懈

一是加强门卫管理。要求保卫人员树立高度的安全责任意识,每天24小时全天候轮流值班,对校园整体进行随时检查,对进出人员与车辆进行严格管理,学生凭出入证进出,外来人员进入严格实行登记制度。二是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利用每周星期一晨会、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消防安全及传染病预防等安全知识教育,重点就新冠病毒、结核病、肠道传染病等对大家进行了知识普及。三是举行安全逃生演练,教育学生学习各类安全应急措施以及逃生自救办法。学校联合县消防大队举行了消防安全逃生演练活动。县救援大队人员指挥,举行了安全讲座、逃生演练,灭火等。进一步加强了学校消防安全工作,切实提高广大师生消防安全意识及突发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四是加强安全工作的检查与督促。学校坚持实行校委会成员夜间巡查制度和每两周一次的安全排查制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解决。五是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严格执行食品卫生安全制度,定期检查从业人员健康状况,建立食品安全台账,加强对食品的购买、存放与加工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六是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学校规范校外停车,全面构建安全的周边环境,一年来,校园内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4.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形式,是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是职业院校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办学效益、办出特色的基石,是职业教育应当遵循的人才培养模式。

5.社会贡献

学校秉承“质量立校,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积极响应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扶持政策,抓住有利时机,双管齐下,依据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以实用、实效、短期、速成为原则,强化技能教学,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有侧重地进行分层次教学。为使培训对象真正认识到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必要性,从而能积极参加培训,学校采取了以下招生措施,通过召开“招生工作专题动员会议”、分发招生简章、现场做宣传讲解,把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必要性讲清讲透;通过采取给教职工定指标、下任务的办法,组建招生宣传队,宣讲招生政策,落实招生任务;利用户外广告、微信朋友圈等新闻媒体等进行了广泛的招生宣传,使职业教育相关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学校瞄准传统技术型和现代服务型产业,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针对精准扶贫面向贫困户、新型职业农民开展了以职业技能精准扶贫为目的的实用技术培训,教学采取集中办班与上门现场指导、技术咨询与技术讲座相结合的方式。与保安公司联合开展保安岗前培训55人,与消防队联合进行消防知识培训57人,驾驶员培训88人。

6.举办者履责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县教体局的大力支持,各级领导经常来校督查指导学校工作,给学校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证。在上级部门的协助下,对实训室进行了全面的刷新处理,对办公楼进行了内外刷新处理,更换了陈旧的办公设备,购置了部分短缺设备,极大地改变了学校办学条件。

7.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7.1.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有待推进,目前培训业务基本为学校内部组织联系,范围小,力度不足,培训资源有限。

7.2.办学基础条件较差,主要表现在专业单一且实训设备少且陈旧,校园内目前大都被政府部门占用,借用黄维蕾校区,学校没有办学条件。

7.3学历教育招生办学困难:主要表现在学历教育初步开展、短期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没有真正整合。

7.4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年龄结构偏大,活力不足,缺乏年轻教师。

7.5措施:一是与县委政府、县教体局等上级部门沟通协调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与培训方案;二是逐步加强学校硬件建设,更新办学设施,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大力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使之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办好特色专业,争取在政府的扶持、领导下,推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双赢。三是大力发展全日制中职教育,完成中等职业与普通高中学校按4∶6的比例招生的任务,努力搞好全日制中职班教学工作;四是师资队伍需进一步优化,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任教师中专业领域领军人才比较缺乏,下一步要建立有效机制,引进高层次人才。进一步争取省、市政府在人才引进、教师职称评聘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引人、事业稳人,完善人才引进,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教师素质。制定师资培养规划,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制度,加强高水平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